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,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影響長者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。研究顯示,台灣50歲以上的女性每3人就有1人、男性每5人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發生骨折,其中以脊椎與髖部骨折最為嚴重,對行動力及生活品質皆造成重大影響。
![]() |
配合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的全球行動,今年主題為「別再忽視骨骼健康(It’s Unacceptable – Stop the Neglect of Bone Health)」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、髖部骨折聯合照護計畫主持人陳崇桓教授指出,骨鬆防治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,「從骨折前就積極預防與追蹤,建立完整的骨骼健康管理流程,才能有效維持行動力與生活品質。」
最新發布的《202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與指引》提出「骨骼健康優化」概念,強調跨專科協作、長期追蹤與病人教育的重要性,並推動「骨折聯合照護計畫」,以降低再次骨折風險、減少醫療負擔。此一策略讓骨鬆防治從「骨折後補救」邁向「骨折前預防」,與國際趨勢接軌。
此外,健保署近期亦擴大骨鬆藥物給付範圍,將部分高風險族群(如糖尿病、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者)納入初級預防對象,並新增手腕與上臂骨折於給付範圍,讓患者能在骨折前後皆獲及時治療,形成更完整的防護網。陳崇桓教授表示:「這代表台灣骨鬆防治邁入新里程碑,強化了早期介入與整體照護的可近性。」
民眾若想初步了解自身骨鬆風險,可參考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的自我評估工具(https://www.toa1997.org.tw/calculator/),但仍應以專業醫師檢測與診斷為準,定期檢測骨密度,並依個人狀況調整營養與運動習慣。
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:「骨鬆是沉默的疾病,骨折才是警訊。及早篩檢、積極預防,向骨折說不!」
資料來源: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、《202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與指引》

留言
張貼留言